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买房首付有钱尽量多付 还房贷贷款期限越长越好

发表于2014-07-21
标签:买房首付有钱尽量 还房贷贷款期限越 全款买房 贷款 贷款期限 

最近房价有松动迹象,一些刚需便蠢蠢欲动入市。买房动辄上百万元,怎样付钱?怎样借房贷利息付得少?个中充满理财经。

房贷,期限越长越好

小徐即将25岁,父母打算给他买套房作礼物。几经寻觅,最近看中一套一室一厅的次新房,总价200万元。但父母的付款方式却让小徐看不懂。

其实,小徐父母完全可以全款买房。但他做会计师的母亲却只肯出三成首付60万元,其余140万元让小徐贷款,却又声明:我们帮你还贷。

140万元贷款中,公积金贷30万元,贷款利率4.5%,贷款期15年。商业贷款110万元,基准利率6.55%,贷款期30年。小徐利用网上贷款计算器算了一笔账,吓了一跳,总共还款258万余元,其中利息达118万元。小徐不解:这样贷款有啥合算?

发表于2014-07-21

小徐妈妈却算出另一笔连环账:首先是“鸡生蛋”。首付60万元后,再拿出140万元做“母鸡生蛋”,和家里其余的400万元一起购买信托产品,年收益率在10%,140万元一年收益14万元,正好够付贷款本息。8年左右,140万元的“母鸡下的蛋”支付了当年的房贷本息后,还有结余,结余部分加入140万元本金继续购买信托产品,获取复利。30年后,不仅房贷全部还清,140万元的“母鸡”还长肥到400万元以上。

“尽管经过30年通货膨胀,这400多万元可能只有现在的数十万元,但聊胜于无,如果全款买房的话,是不会有这400多万元的。”

发表于2014-07-21

以上三项合计,按照小徐妈妈目前收益率计,总额可达千万元。小徐妈妈如意算盘打得呱呱叫,但30年漫长的岁月里,万一收益没有理想的那么高怎么办?“只要收益超过房贷利率,就是赚的。哪天收益低于房贷利率了,再提前还贷也不迟。”小徐妈妈这么说。

首付,有钱尽量多付

自己创业的小林夫妇去年看中一套三室两厅新房,总价370万元。由于是首套房,按政策首付款是三成111万元,但小林夫妇倾尽120万元积蓄,双方父母又拿出150万元养老金做首付,贷款100万元,其中公积金贷款40万元,商业贷款60万元,利率打八五折,等额本金还贷20年。

发表于2014-07-21

小林父母请理财师算一笔账,20年总共还款151万余元,利息占50%以上。这个数字让小林父母寝食不安,一再关照小林夫妇有钱就一定要提前还款,早日无债一身轻。

像小林夫妇这样借贷的家庭很多,明明首付只要三成,却尽量多付。总认为借款多是不合算的,钱都让银行赚去了。而像小徐母亲这样用足贷款政策的人实际并不多,很多人是被那庞大的利息给吓住了。

发表于2014-07-21

还贷,按方式和时机算

为了减轻将来的支出压力,很多房贷者选择提前还贷。其实,有些情况的提前还贷并不划算。理财师说,在商业房贷中有等额本金还款和等额本息还款两种方式,像等额本金还款期已过1/3和等额本息还款已到中期的购房者,不必提前还款。因为等额本金是将贷款总额平分成本金,根据所剩本金计算还款利息。也就是说,这种还款方式越到后期,所剩的本金越少,因此所产生的利息也越少。在这种情况下,当还款期超过1/3时,借款人已还了将近一半的利息,再选择提前还贷的话,偿还的更多是本金,不能有效地节省利息支出。

有理财师还建议,要是未来有较大支出的市民最好不要选择提前还贷。比如近期有生小孩、买车等计划的市民,提前还贷会大量挤占资金。此外,一些市民购买房屋签订商业贷款合同时享受的是七折利率优惠,或者采用的是公积金贷款,这些利率都比较低,目前都是低于同期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。“这些贷款人要珍惜廉价的贷款。”理财师提醒道。

发表于2014-07-21

利息,节省也有招数

数十上百万元的房贷,利息真是不少,你用本金收益付房贷,是一种本事;如果你能算得过银行,少付利息,也是本事。

理财师建议,如果公积金利率低于房贷利率,房贷者在制订贷款方案时,应首先用足公积金贷款的额度,然后再选择商业贷款。

发表于2014-07-21

同样100万元房款,同样还20年,有人要支付79万元利息,有人则支付65万元利息。相差这么多,则在于还款方式不同,前者采用等额本息还贷,后者采用等额本金还贷。等额本息每月归还的本金逐月递增,利息逐月递减,月还款数不变,还贷压力均衡。等额本金还款方式每月归还的本金相同,利息逐月递减,月还款数呈先高后低,逐月递减。对收入较高、预计将来收入大幅增长或准备提前还款的房贷者,应选择等额本金的还款方式。

对于收入较为稳定、均衡的房贷者可选择增加还款频率的贷款,如有银行推出的 “双周供”产品,房贷者可将还款方式从原来每月还款一次改为每两周还款一次,每次还款额为原月供的一半,却可以大大减少购房者的利息负担。 “双周供”房贷品种适合每月有固定收入,还有其他收入来源的人。

上一页|1|
/1页